【人物專訪】 久有凌云志,敢為天下先
——專訪2013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獲得者吳嗣亮教授
發(fā)布日期:2014-01-10 供稿:黨委宣傳部 張愛秀 攝影:新聞中心 斯君
編輯:新聞中心 徐思軍 閱讀次數:
在2012年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胡海巖院士在講到北理工“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時,,曾經給同學們介紹了這樣一位崇德尚行,、學術報國的教師,,他就是北理工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責任教授吳嗣亮博士。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飛船在跨越了近130萬公里的追逐歷程之后,,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茫茫太空緊緊“相擁”,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圓滿成功,。在這場代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展示中,,由吳嗣亮教授牽頭研制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信號處理機與微波應答機信號處理機,全程提供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之間的相對位置和運動參數測量信息,。隨后的兩年,,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一次又一次給吳教授和他的團隊帶來高強度拼搏后成功的喜悅和自豪,。面對研制周期短、攻關任務重,、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高等多重困難,吳嗣亮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弘揚“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精神,,按照載人航天產品的高標準、嚴要求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2014年,,新年伊始,,又一份來自吳教授及其團隊的完美答卷呈現在世人面前。吳嗣亮教授等發(fā)明的一套高速交會目標相對定位測量技術,,讓吳教授站在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領獎臺上,,又讓全校師生為之振奮。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分量很重,,吳教授及其團隊“用這套技術研制出的海,、陸、空,、天系列測量裝備,,為導彈命中精度的全天時、全天候定量評估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這個項目從原理,、方法到實現技術,所用的全是我們自己獨特的一套思路,,完全不同于國外,。也正因為這種原始創(chuàng)新,這個項目的主要技術指標才達到了比國外同類技術高出幾倍的水平。”
“敢打攻堅戰(zhàn)”
一份份完美答卷來之不易,,本次獲獎的這項“高速交會相對定位測量技術”從開始研究到現在持續(xù)時間長達22年,。在這不經意間伴著青春逝去的歲月中,吳教授無數次找尋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而正是這種感覺讓他體驗到了研究工作的魅力。在吳教授看來,,在研究過程中,,遇到技術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就是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基點和機會,。
七年前的這個時候,,年關將近,解放軍某部即將組織一場“實物比測”招標,,面對這場招標,,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異常緊張,因為當時北理工的雷達技術研究所在該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們的競爭對手們早已先行多年,,這場較量中我方處于絕對的劣勢。也正是這一場里程碑式的較量,,讓參與到那場競爭中的團隊成員們感受到了吳老師在遇到問題時的臨危不亂,,在解決問題時的縝密思維。面對競爭中的劣勢,,面對技術上的難題,,吳教授更是斗志昂揚,信心百倍,,在那場九天九夜的攻堅戰(zhàn)中,,吳教授只休息了四個晚上,吳教授團隊中的一位老師談到:“吳教授經驗豐富,,能力超強,,每次遇到問題到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和他接觸時間越長,,就越佩服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場攻堅戰(zhàn)打下來,最后我們終于取得了優(yōu)秀成績,,硬是從別人碗里分了一杯羹,。
五年前的這個時候,同樣的比賽,,羽翼逐漸豐滿的我們已經不滿足于此,,我們和其它中標單位再次比拼,,又一場搶奪陣地的戰(zhàn)斗打下來,我們排名綜合第一,。
吳教授多年以來打過無數場這樣的攻堅戰(zhàn),,在他看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已經是習以為常,,他從來不會對技術問題有畏懼或者猶豫,。當然,除了技術方面,,工程上還會有時間進度,、質量等方面的壓力和困難,一場場攻堅戰(zhàn)打下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吳教授更感到最終的勝出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還需要“科學的管理,,他必須在責任心,、毅力、拼勁上實實在在地做出表率,。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好。”
“敢為人先”
說起吳教授的“敢為人先”,,他有兩個特點: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敢想別人不敢想的。 “強地,、揚信,、拓天”是北理工的發(fā)展路徑,這一特色注定了學校的很多科研都必須在艱苦環(huán)境下去完成,。吳教授的科研項目也都不例外,。茫茫大海,蒼蒼戈壁,,無際草原,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在吳教授看來,,這樣艱苦的條件并不算什么,他的團隊早已適應了這樣的環(huán)境,,最后成功的喜悅終會將艱苦的經歷化作美好的記憶,。吳教授在科學實踐的道路上,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種完全把自己交給大自然的無助感,。有一次在海上執(zhí)行任務,,出海前預報6級風,,出海后風力實際上達到了8-9級,一百多噸的小船猶如狂風中的一片落葉,,連船上的老鼠都難以承受洶涌的波濤,,上大學時坐火車都暈車的吳教授第一次感到了生不如死。當時船上兩臺主機還壞了一臺,,這更增加了隨時遭遇滅頂之災的危險,。海上三天三夜的歷險,伴隨著技術難題的逐一解決,,最終留存于吳教授內心的反而不是九死一生之中的險象環(huán)生,,而是任務圓滿完成之后的無盡喜悅。
至今,,吳教授已獲發(fā)明專利45項(第一發(fā)明人31項),,一項項的發(fā)明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吳教授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意識??茖W上必須要敢想別人不敢想的,。2009—2011年間,軍方要在某個新領域遴選出技術優(yōu)勢單位,,為了能夠在最后的“實物比測”中勝出,,吳教授提出了一種大膽的方案,擬通過將學術界對信號處理的相關前沿理論成果系統(tǒng)化,、實用化來解決其中的關鍵問題,。當時團隊中所有人都覺得太冒險,而且在規(guī)定的時間節(jié)點內很難完成,,但是吳教授詳細分析可行性后,,告訴大家:“我們如果沿用常規(guī)方法,大家都照著國外公開的路子走,,盡管可以達到基本要求,,但是很難形成特色和優(yōu)勢,更不可能超越國外,。我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做就做這個領域的技術引領者。”最終,,團隊所有成員在吳老師的激勵和帶領之下,,按照既定的時間節(jié)點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題,依靠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取得了遙遙領先的成績,。在軍事應用需求爆炸式增長的這一領域,,北理工的技術水平在國內目前依然無可匹敵,并在多個國家重點型號上得到成功應用,。
從吳教授的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上,,我們可以看到他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生軌跡,。從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在的燕山大學)自動檢測技術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兩年后又攻讀燕山大學工業(yè)自動化專業(yè)的碩士學位,,從事控制理論方面的課題研究,;畢業(yè)留校后,從事教學和計算機測控技術的工程應用研究,;三年后,,又去攻讀哈工大電磁測量技術及儀器專業(yè)的博士學位,從事現代信號處理理論方面的課題研究和計算機測控技術應用研究,;博士畢業(yè)后來北理工電子學與通信博士后流動站,,師從毛二可院士從事雷達技術研究。這種多學科的經歷,、理論與工程實踐研究交替的過程,,鍛煉了吳教授多學科、多視角,、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通過主動學習快速進入新領域的能力。不同學科知識交叉融合,、思維方法互相借鑒,,好的創(chuàng)新點就油然而生。吳教授記得當年承擔的某項科研任務中,,需要解決磁羅盤羅差盲校準這個跨學科的問題,,正是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使這個當時國外最新產品都沒能有效解決的難題得到突破,,乃至這家美國生產商反過來發(fā)電子郵件詢問他的解決辦法,。跨學科的經歷和優(yōu)勢經常能夠幫助他們的團隊在一次又一次的技術挑戰(zhàn)中取勝,。
“咬定青山就不放松”
吳教授小時候條件艱苦,,他的兩個哥哥都中途輟學,務農補貼家用,,為不負父母和兄長的期待,,吳教授從小就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畢業(yè)后,,圍繞教學和科研,吳教授更是廢寢忘食,,從四號樓到七號樓再到信息大樓,只要是吳教授實驗室所到之處,,都是吳教授安營扎寨之所,。怪不得有人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熬夜,特別能堅持”來評價吳教授,。
“神舟”與“天宮”的成功對接只在剎那間完成,, 而對于吳嗣亮的團隊而言,為了“天神”的順利對接,,他們卻是要“十年磨一劍”,。
2003年,某研究所面向載人航天交會對接需求,,自籌經費開始研究交會對接微波測量雷達技術,。鑒于毛院士團隊在特種測量雷達方面的良好技術積累和嚴謹務實的科研作風,對方把其中關鍵的信號處理機研制任務交給了吳嗣亮教授,。在有限的自籌經費支持下,,經歷了原理樣機、工程樣機一輪輪的艱苦攻關,,但依然遲遲等不到納入載人航天工程計劃的消息,。面對這種困難,吳教授選擇了堅持,,選擇了與合作伙伴風雨同舟,,因為他相信先進的技術總會有用武之地。2009年初,,載人航天工程終于將微波雷達作為測量手段納入研制計劃,,但留給他們走完初樣電性件、鑒定件到正樣件全流程的時間已不到兩年,。在慶幸沒有放棄的同時,,巨大的壓力讓一向配合默契的吳教授在第一次計劃協(xié)調會上就與合作伙伴發(fā)生了爭執(zhí)。同樣是堅持,,讓吳教授的團隊在不到兩年時間內按載人航天的高標準走完了工程化的全過程,,為“神八”、“神九”,、“神十”與“天宮”在茫茫太空中找尋到對方,。未來的一艘艘“神舟”、“天舟”,,在吳教授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下,,也會更加自如地遨游于太空,咬住“天宮”不放松,。
“感懷師恩浩蕩,,不忘團隊發(fā)展”
說起吳教授所在團隊,不是很健談的吳教授忽然侃侃而談起來,。任何一項榮譽的獲得,,都是團隊合力攻堅的結果,,這次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盡管獲得獎勵的只有幾個人,,但其實是團隊眾多師生,、軍方用戶、協(xié)作單位和學??蒲兄鞴懿块T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團隊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學校和學院的長期耐心支持,他感恩于學校提供的科研條件和營造的務實氛圍,,他感恩于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每一項科研任務中的組織協(xié)調,,他感恩于同事和學生們對他的寬容和體諒,他感恩于妻子兒子對他獻身于科研的理解與支持,。
在吳教授看來,,“學術是無國界的,而技術是有國界的,。”“學術講求共享,,需要互通有無;而技術講求先進,,存在相互競爭,。” 團隊將自己定位為相關領域學術界與工業(yè)界之間的橋梁、學術成果向尖端實用技術的轉化器,。為此,,吳教授要求團隊成員既要了解學術前沿、掌握學術進展,,又要思考和了解國家,、社會的需求,通過不斷吸收學術性成果基礎上的系統(tǒng)化,、實用化創(chuàng)新,,不斷產出高水平的實用技術。在他看來,,高校工科老師未必人人都去做前沿學術研究,,但是了解和掌握學術動態(tài),想著國家相關行業(yè)的需求,,則是尖端技術創(chuàng)新所必須的,。利用學術成果不斷創(chuàng)造新技術、引領相關行業(yè)的技術進步,,也應是高校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
不論是對團隊成員還是對他的學生,吳教授最常說的話是:“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不要想當然”,。這一學風體現到吳教授的教學科研中,,他會一反生活中隨和的一面變得異常嚴厲,。本次成果的第6獲獎人侯舒娟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吳教授特別執(zhí)著,,凡事都講求盡善盡美,,他對學生是出名的嚴厲,也正是這種對科學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態(tài)度讓我當年毅然決然地決定投靠吳教授門下,,如今看來真的是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當然,吳教授的學生李加琪老師除了告訴我們他極為嚴厲的一面外,,還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視角了解了吳老師,。李老師1996年保送北理工,從本科畢設直至拿到博士學位都在吳教授門下,。就讀博士期間,,他曾有一段時間思想陷入偏激,當吳教授發(fā)現他這種思想波動后,,反復找他長談,,直至解開了他心頭的疙瘩。很多年過去了,,李老師如今也已在吳教授團隊中獨當一面,,成長為衛(wèi)星導航定位方向的帶頭人,但是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來,,李老師仍舊感激不已,。
身處信息學院雷達所毛二可院士及其創(chuàng)新團隊這樣的一個集體中,吳教授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忘是毛老師把他帶到了雷達領域,,他在毛二可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踏踏實實做事。正如吳教授在給毛二可院士即將到來的八十華誕賀詞中寫到的那樣“是毛老師把我?guī)肓死走_技術領域,、帶入了無線電技術領域,,讓我體驗到了電磁波的無限魅力和操縱電磁波的無限樂趣”,吳嗣亮教授及其團隊就是在這種“電磁波魅力”的吸引下 ,,懷著對祖國無限的熱愛,,瞄準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多少春秋風雨改,,多少崎嶇不變愛”,,堅定而自信地走在國防科技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