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張麗君:創(chuàng)新的求索
發(fā)布日期:2013-12-09 供稿:黨委宣傳部 楊揚 學生記者 李娜 編輯:楊揚 閱讀次數:

張麗君是實踐教學戰(zhàn)線上的年輕一代,作為光電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基地的骨干指導教師,,主要從事實踐教學和教學改革工作,,指導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共計完成實驗選修課,、開放實驗課和畢業(yè)實習等實踐教學任務達數萬人學時,年均800多人次,,受益學生覆蓋14個學院44個工科專業(yè),,耐心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幾乎每天工作到晚上12點,。至今所指導的學生科技競賽項目獲全國一等獎5項,,全國二等獎2項,北京市一等獎4項,,其他獎項2項,。獲得2006年北京理工大學“三育人先進集體”、“全國學習型先進班組”等集體榮譽,,并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北京理工大學優(yōu)秀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13年7月獲北京理工大學“理工先鋒黨員”榮譽稱號,,9月又獲得“T-more優(yōu)秀教師獎(創(chuàng)新指導類)”獎勵,。
2012年7月21-22日,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學舉行,,來自全國28各省市120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師生帶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155項作品相聚一堂,,同臺競技,。
在這次大賽中,我校共有十項作品參加決賽,,獲得了一等獎五項,、二等獎五項,光電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基地指導的三項作品全部獲得一等獎,。
消息傳來的那一天,,站在角落里的張麗君老師笑了,笑得很甜,,她疲憊的眼角泛出點點激動的淚花,。
勤勤懇懇求學 兢兢業(yè)業(yè)為師
同學們總是親切的稱呼張麗君為“小張老師”,小張老師留給林萌同學的最初印象是——留著一頭干練的短發(fā),,戴著一副標準“工科女”式的眼睛,,臉上還時不時地露出親切的笑容。林萌是沒玩過單片機的“菜鳥”,,但是通過張老師條理清晰的講解,,她照樣能編出兩百多行能驅動直流電機和步進電機正常執(zhí)行各項功能的匯編程序。使林萌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張老師那不知疲倦的敬業(yè)精神,,每周張老師都要講四次課,,輔導近400個學生的理論和實驗,每次輔導結束時往往都已到深夜十二點,,這樣大的工作量,,別說是張老師如此瘦弱的女生,就算是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恐怕也難以勝任——但面對這巨大的工作量,,張老師毫無怨言,。
從本科開始張麗君就一直參與光電創(chuàng)新基地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這樣一種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并延續(xù)的非凡經歷,,讓她更加了解基地在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道路上的種種艱辛,,更加明白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也更能體會指導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與感動,。在工作中,,張麗君老師秉承“實踐教學以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技術和具備工程實踐能力為根本目標”的信念,通過設計,、實驗,、制作和總結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著重注意如何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實踐教學與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
張老師認為,,如果不學好理論知識,,將來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會受到阻礙,,因此她向學生提出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時認真回憶,,課后認真復習,,認真做作業(yè)”這種看似小學生的要求,以指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明確學習方向,樹立高遠目標,。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一般在晚上九點半以后或者周末雙休日時間進行,,每次活動張麗君老師會一直緊跟進行指導。當作品出現問題時,,她會幫助學生查找問題所在,,由于課程要求學生動手一一制作,每個學生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排查問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因此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基地幾乎每晚都是燈火輝煌,要到午夜十二點,。而對張麗君老師來說,,每天回到家時,常常已經是深夜,。
目前,,創(chuàng)新實驗基地的教師團隊由張忠廉老師、張麗君老師,、小王老師以及兼職老師唐義組成,,這“三個半人”的團隊要完成實驗選修課、開放實驗課和畢業(yè)實習等教學工作,,授業(yè)學生總學時高達三萬余時,受益學生覆蓋了全校14個學院,、44個本科專業(y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并沒有嚇倒張麗君老師,她反而樂在其中,,無論是在教室里還是在實驗室里,,我們總會看到張麗君老師悉心指導學生的身影。在創(chuàng)新實驗基地開設的實驗選修課和開放實驗課中,,張麗君老師講授的內容操作性較強,,她總是對學生手把手地從零教起,從基本的實驗技能,、安全事項一直講述到最終的作品完成,。在講授中,,她堅持以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設計實驗研究和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消除對實驗操作的陌生感和恐懼感,,逐步掌握實驗技術,。
懷孕期間的張麗君讓大家尤其感動,她因此成為學生心中最堅韌,、最勤奮的老師,。有一次課上,張麗君和愛人唐義老師一起站在講臺上合作講課,,下面的同學開玩笑說:“張老師一家三口給咱們上課呢,!”——而這時的張麗君老師已經懷孕八個多月了。在懷孕期間,,張麗君老師除了正常上班,、處理基地的日常事務外,還兼帶本科生的畢業(yè)設計,。面對身體的諸多不適,,張老師沒有因為個人的原因而簡化指導本科生畢設的各項工作,從介紹課題研究前沿到修改論文,、指導編程到指導答辯,,張麗君老師絲毫沒有放松,直到臨產前的前一天圓滿完成了本科畢業(yè)設計答辯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產后的第二天,張麗君老師就讓學生將其工作電腦帶回家,,在家里開始辦公,。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我們基地的宗旨”
近年來,,光電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基地進步非??欤@得了很多獎項,,取得了多項榮譽和成果,,但當我們問到張麗君老師如何看待這些榮譽時,她突然嚴肅起來:“如果以獲獎來衡量成果的多少,,那么基地總有一天會走到頭的,。但是從教學效果上來講,基地確實在一步步往前走,,對于基地的老師們來說,,拿獎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目前,,基地的課程每年都在改進,,一方面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另一方面是教學內容的改進,。伴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快速更新,為了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光電創(chuàng)新基地老師們會將最新的技術,、器件和方法引入課堂,更新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畢業(yè)后能快速適應社會的需求,,進入角色。兩年前,,張麗君等老師將當前主流的人機交互設備彩色液晶觸摸屏引入單片機系統(tǒng)應用技術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在原來單片機的實驗基礎上,拓展出以液晶觸摸屏為交互界面的系統(tǒ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甚至有很多學生利用此平臺廢寢忘食地制作出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為他們日后的研究工作和就業(y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對于多年從事創(chuàng)新實踐工作的張老師來說,,中國的學生不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性。然而,,對于“創(chuàng)新”一詞,,張老師有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不僅在于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更在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一般來說,她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觀察自己周邊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平時的所見所聞,,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產生興趣之后再去發(fā)掘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再去想怎么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往往能夠萌生出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但是不一定會轉化為創(chuàng)新的成果,這之間就會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決定了創(chuàng)新行為的延展性,。作為實踐教學理念來講,張老師提倡在學生獲取豐富的知識后,,按照科學研究的八個過程,,將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轉化為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一個目標,。令張麗君印象最深的一個學生創(chuàng)新作品就是“長征組歌”,,這個以“家庭和娛樂”為主題的創(chuàng)新機械賽的作品用機械展現舞臺表演的效果,浪漫而富有動感,。為了達到機械能夠展現出的藝術效果,,學生們將“長征組歌”分為了7個場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去演示,,構思非常巧妙,作品的創(chuàng)作令人震撼,,十多分鐘的展示中一共用到了30多種機械,,堪稱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這項作品最后獲得了北京市比賽的一等獎以及全國賽的一等獎,,評委老師給它的評價是“這個作品是機械原理所有教具的最好展示”,。
在教學工作中,張麗君更喜歡積極主動的學生,,給她印象最為深刻的學生是09級材料學院電子封裝技術專業(yè)的官勇等四名學生,,這幾名同學從作品的完成、課上的討論到科技文檔的撰寫都表現得非常好,,一學期下來每個人的手寫作業(yè)都是內容知識豐富,,分析設計科學合理,實驗制作過程敘述清晰,,工作認真收獲大,。事實上,他們四人在第一次上張老師的課時,,連一篇基礎的技術文檔都不知道怎么寫,。為了完成各項作業(yè),四人就在一起進行討論,,有了方向后再分頭找資料,,中間他們又匯合討論、資料匯總,,然后再分頭去寫,,最后四個人完成的作品都很出色。這種獨特的分享式學習法就成了他們四人的成功經驗,以后每一次課程作業(yè)他們都會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討論,,組成學習小組,,資料共享,再獨立完成各自的作品,。他們的作業(yè)不僅僅書寫工整,,而是涉獵廣泛,以點代面把相關的知識都串聯起來,,體現出了學生超強的學習能力,。“小組式”的學習法讓四個學生都深深受益,畢業(yè)前他們均獲得了推薦免試研究生的資格,,在專業(yè)學術道路上有了很好的發(fā)展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創(chuàng)新實驗基地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們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研發(fā)的能力,,有一些學生甚至從這里走向了創(chuàng)業(yè)。前些年,,2004級機電學院的三個本科生利用創(chuàng)新基地所學到的知識,,研制出了一套FPGA開發(fā)板,在中關村電子市場售價4000元每套,,這些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嘗試。
對于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張麗君老師希望自己加強素質教育理論與經驗的學習,,如果有機會,她希望能夠有機會下到工廠的生產一線,,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并把工程性和實踐性的要求融入實踐教學內容中,盡可能使自己的課程貼近工程實踐,。另外,,張老師表示還想拓展視野,觀摩學習國外一流大學是如何定位實踐教學,,開展實踐教學,,和解決實踐教學中的問題的,在中西對比的基礎上吸取國外好的經驗來完善實踐教育理念,,改進自己的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爭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亦師亦友 人生導師
在張麗君老師的人生路上,,有一個不得不提及的伯樂,那就是張忠廉老師,。
張忠廉老師今年已經78歲了,自1995年退休后,,他以極大地熱情投身于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工作中,。在退而不休的二十余年里,張忠廉老師悉心教導每一個熱愛科技創(chuàng)新的學生,,學生的每一份作業(yè),,他都是親自批閱;學生的每一件作品,,他都是親自指導,。張忠廉老師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即使是78歲的年齡,,創(chuàng)新實驗基地的設備機器,,例如機床、烙鐵等,,他依然能夠熟練操作,,甚至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因為同姓氏的原因,,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誤解——張麗君是張忠廉的女兒,。若從血緣關系上講那當然不是,但是從情感方面來說,,張麗君說:“張老師對我的關懷與幫助,,不是父親勝似父親”。張麗君與張忠廉老師從接觸到共事,、從了解到熟知已經有十多年了,,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張忠廉老師都給予張麗君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談及這位人生路上的恩師,,張麗君感慨地說:“我從張忠廉老師身上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認真和耐心。”
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面對任何狀況的時候,,張忠廉都會盡最大的努力讓工作盡量做到完美。認真是他為人處事最大的特點,,即使是遇到再大的困難或者在時間很緊迫的情況下,,他都不會放松要求,都會做徹底,、做完整,。在工作細節(jié)方面,,張忠廉老師很注重文檔的留存、記錄與總結,,他經手的每一項工作都會有系統(tǒng)的總結,,如機械賽過后,他會總結機械賽的方法,、要點和過程等,,日常的教學工作以及每一年的課程結束之后會有教學總結,等等,。由于文檔的工作不僅需要細細思考還要字斟句酌地去改,,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因此起初張麗君會不耐煩,,但是隨著逐漸的成長成熟,,現在的她開始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慢慢地坦然接受,,并且非常認同這一做法,。在工作中,她也漸漸地養(yǎng)成了張忠廉老師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爭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徹底,、做完整。面對學生時,,張忠廉老師永遠都是一個慈祥的長者,,耐心地教導,溫和地幫助,,使得學生對老師沒有抵觸和害怕的情緒,。正是他的這種品質,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張麗君原本略有急躁的性格,,也讓她更加明白了如何與學生更好地相處,、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
2007年,,張麗君剛剛考上博士,,由于沒能獲取減免學費的資格,她需要每年自己付9000元學費,。那時的她剛剛工作沒有幾年,,還要承擔房租以及各種生活的開銷,每年9000元的學費對于她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張忠廉老師知道她的困難后,,毫不猶豫地自己出錢幫她交了第一年學費,這對于張麗君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當張麗君有了經濟能力的時候,,想把錢還給張忠廉老師,,張老師表示堅決不要,他只是說:“應該幫助學生,。”
張忠廉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對學生的好是無償的,他特殊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學生,,也讓每一個與他共事的人獲得了滿滿的正能量,。對于張麗君來說,張忠廉老師不僅是學業(yè)上的老師,,更是人生路上的導師,參照著張老師這個標桿,,她不斷在糾正自己方向上的偏差以及行為處事上的缺點,,努力像張忠廉老師看齊。張麗君說:“對我來說最為珍貴的就是能有幸與張忠廉老師共事,,他對我來說既像是父親又是同事,、領導、朋友,,我很幸運,!”
樸素實驗室里,堆滿了各種實驗器材,,存儲著大量的學生科技作品,,這里是一個每天都在出新點子、新創(chuàng)意,、新成果的地方,;這里被稱作“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搖籃”,承載著一代學子的創(chuàng)新夢,、強國夢和報國夢,。就在這個小小的搖籃邊,張麗君老師和她的同事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一代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和激發(fā)著一代人的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特征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內在要素,,這種個性化的程度也決定著創(chuàng)新的有效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也是中國未來教育的“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