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我眼中的蔡毓芳老師
發(fā)布日期:2009-05-07 閱讀次數(shù):
供稿:新聞中心 高國慶 編輯:李芬
〖第747期〗
尼采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未見到蔡毓芳老師之前,,先讀到的是她在1995年12月25日第532期校報上題為《我喜歡臘梅》(詳見學校新聞網(wǎng)人物風采欄目)的文章和她的小說《幸福門的金鑰匙》,??部狼?、跌宕起伏、命運多舛的人生夢魘和她扼住命運咽喉的頑強毅力,,形成了理想與現(xiàn)實,、厄運與抗爭的巨大張力,蘊含著作者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
今年73歲高齡的蔡老師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早年抱著服務(wù)軍工、報效祖國的滿腔熱忱,,于1953年考入我?;は祵W習,并于1958年畢業(yè)留校任教,。不幸的是,,在風華正茂之時,由于實驗事故卻不得不面對截肢的殘酷命運,。中年之時,,丈夫又永遠地離開了她。人生之不幸乃文學之大幸,。蔡老師的人生是不幸的,,但這不幸乃是她的文學的大幸。蔡老師說,,“當我風華正茂時,,就遭遇到了直落谷底的致命一擊。厄運降臨后,我除了竭盡全力重新奮起外,,對解讀命運真諦,,也產(chǎn)生了不同尋常的興趣。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尋找答案,。”(小說《幸福門的金鑰匙》的序言)命運真諦的答案是什么呢,?蔡老師的回答不是彼岸的關(guān)于人生終極意義的思索,而是在關(guān)注此岸的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生活,。她認為,,好的小說應(yīng)該如俄國文學批評家車爾尼)夫斯基所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應(yīng)該成為“人的教科書”,。對童年經(jīng)歷,、對人生觀、對價值觀形成動因的關(guān)照,,對情愛的反思,,對人生不幸的體悟,是作者濃墨重彩加以描寫的,,小說的主人公家梅是以作者為原型的,,因此豐厚的人生體驗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小說對青年大學生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上世紀50年代的一代大學生和我們“80”后或“90”后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但遠去的光影如講故事般流淌的時候,那代青年人的苦與樂,、愁與思映照著我們,。少年意氣的同學、專業(yè)選擇的困惑,、大學生活的精彩,、懵懂的愛情……似曾相識的感動涌上心際,思考也便蔓延開來,。
王國維說:“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言易巧?!毙≌f的可貴之處在于從女性視角審視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愛恨情愁、生離死別,,以瀕臨死亡的體驗來審視現(xiàn)實生活,。小說文筆細膩如張愛玲,是了解女性心理紋理的好文本,。
長篇小說是衡量文學家與否的重要標準,。原因在于小說體制龐大,,難以駕馭。蔡老師從小對文學有著癡迷的愛好,,但是對于一個理工科的老師,,在晚年去寫一部長篇小說,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她說,,自己的標準是諾貝爾獎獲獎作品和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只有這樣,,作品才能寫得更好,。為了寫《幸福門的金鑰匙》這部小說,蔡老師從1998年開始,,用了十年的時間閱讀中外名著和大量文學理論書籍,,參加了寫作輔導班,搜集了作品所需的大量素材,。好的作品是修改出來的,,蔡老師在寫作過程中也可謂“批閱十載,增刪五次”了,,不起眼的一段話,,可能是她連續(xù)幾天夜不能寐、推敲琢磨寫成的,。為了使人物形象生動,,她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經(jīng)常上街觀察不同人的外貌特征,、穿著打扮,;為了使故鄉(xiāng)景物真實動人,她多次到江南小鎮(zhèn)富春江畔,,親自感受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辦公室見到蔡老師時,,她讓我談?wù)剬π≌f的看法,。坦誠地說,小說寫得好壞并不能在當下得到評價,。因為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時代的砥礪和歲月的洗刷而逐漸為人認可的。正因如此,,什么是好的文學作品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任何關(guān)于什么是好的文學作品的判斷標準在現(xiàn)實中都遭遇了反對的聲音。我認為,只要抱著關(guān)注人生的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就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在一個消弭崇高,、解構(gòu)意義的時代,,蔡老師的作品對人生莊嚴感、敬畏感,、崇高感的堅守讓人肅然起敬,。
悲劇可分為三種,性格悲劇,、命運悲劇和社會悲劇,。蔡老師的人生經(jīng)歷如果用悲劇理論來解釋的話,應(yīng)屬于命運悲劇了,。命運悲劇指的是一個人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卻無法逃脫命運的掌心。然而,,又不確切,,因為蔡老師無論在作品中,還是在生活里,,都是以西西弗斯般輕蔑的目光來看待生活,,擁抱陽光。我曾疑惑,,為什么同是相似的命運,,寫《我與地壇》的史鐵生多有愁苦之情,而蔡老師小說的主旨卻似乎在昭示海明威《老人與?!返拿浴丝梢员粴?,但卻不能被打敗。后來我明白了,。蔡老師懂得用美來裝點生活,,用真心、真情,、真意的內(nèi)在美來溫暖別人,,即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不幸致殘后,,她更加注重自己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在生活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上下功夫,用燦爛的微笑來贏得生活,;丈夫離世后,,又自學服裝設(shè)計,用五彩絢爛的服裝來渲染生活。
蔡老師在《我喜歡臘梅》中以臘梅自比,,“臘梅花比起牡丹花來,,沒有雍容華貴之態(tài),更沒有‘國色天香’的美譽,;比起荷花來,,沒有婷婷玉立之姿,更沒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贊譽,;比起桂花來,,雖可與之比美,但桂花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是無法相比的,。然而,,臘梅花是在嚴冬惡劣氣候條件下開放的,雖迎著寒風和霜),,卻依舊生機勃勃,。”我們?yōu)楸崩砉づD梅———蔡毓芳老師而感動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