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化學與化工學院學生赴長春應化所開展社會實踐
發(fā)布日期:2017-02-28 供稿:馬銘辰 秦月 攝影:馬銘辰
編輯:秦月 審核:周明宇 閱讀次數:2017年2月20日至23日,,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68名學生,,在6名輔導員的帶領下,,前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開展社會實踐。在應化所的周密籌劃下,,學院實踐團的同學們參與了包括院士致辭、專家講座,、工廠實地參觀,、學生交流在內的豐富的活動,全面認識和了解長春應化所,,了解了化學和化工學科的發(fā)展前沿,,增強了專業(yè)的學習和研究熱情。
1月份,,化學與化工學院分團委書記張鋒,、預聘助理教授趙揚、輔導員賀子畔和蔣成浩一行四位老師前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實地考察,,就寒假社會實踐事宜與長春應化所進行溝通協(xié)調,,為本次實踐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實踐由參觀長春應化所展館開始,。從歷史到成就,,講解老師為同學們展示了應化所的方方面面:應化所建設于共和國誕生前的1948年,培養(yǎng)了眾多各領域的研究人員,,日后向全國輸送了大批科研人才,;應化所成就斐然,研究出第一塊合成橡膠,并因此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特等獎,。從軸承到輪胎再到醫(yī)療器械,,祖國和人民需要什么,應化所人就做怎樣的科研,。
汪爾康院士為學生們帶來了第一場講座,。年過八旬的汪教授在臺上依然精神矍鑠,面對臺下眾多北理化院學子,,他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汪教授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在北理半年的生活和學習經歷,那份對北理特殊的感情,,一下子拉近了與同學們間的距離,。機緣巧合,1977年汪教授首次赴美考察,,從美國東海岸到太平洋沿岸,,每一座城市每一所大學,老先生都記得分明,。從小小的計算器到大型的質譜儀,,全都是新奇的事物,美國的先進給中國的科學家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時至今日,,他終于可以對同學們說,國外真的那么好么,?現在,,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了。老先生的講述平平淡淡,,語氣也沒有激烈的起伏,,但是言語中透出的對祖國發(fā)展的自豪和欣慰,十分鼓舞人心,。數十年如一日的鉆研,,是共和國老一輩科學家們的情懷,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關切,。
“在退休前要把稀土順丁橡膠產業(yè)化搞出來,。”張學全研究員在臺上輕巧帶過的這句話,,在臺下化院學子的心中,,卻有千鈞之重。中國一直是一個缺少橡膠的國家,,曾長期大量進口橡膠使用,。稀土順丁橡膠雖性能優(yōu)異,,但自1963年發(fā)現稀土絡合催化劑以來,直到現在其產業(yè)化之路還沒有完全實現,。幾代科學家們堅持不懈地研究,,才讓這項技術走到了生產技術應用的階段,在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以張學全研究員為代表的應化所的研究員們,,腳踏實地、兢兢業(yè)業(yè),,為了國家的需要不斷進行科研和技術攻關,,拳拳報國心日月可鑒。
高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化院同學們在科研一線感受了國內高端儀器的魅力,觸摸到化學和化工的學科魅力——在這里,,創(chuàng)意和知識化為有形的實物,。中科光電、中盈能源公司,,化院同學們深入生產車間,,觀看LED燈和電池燈的生產過程,觀察從生產規(guī)模的確定,、到按模配套設計產品、再到產品使用后的回收和處理一整條生產線,,直觀感受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從實驗室到工廠,從科學技術到工業(yè)生產,,凝結的是應化所無數科研工作者和生產工人們的勤勞和智慧,。
本次社會實踐期間,實踐團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組織同學們冒雪前往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和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參觀學習。走訪偽滿皇宮,,回顧偽滿洲國時期的特殊歷史,,黨員同志們感慨萬千,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徹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運,;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凝聚成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而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內的資料,,讓黨員同志們久久不能平靜,憤慨于日軍的殘暴,又為遇難者痛心不已,。走出陳列館,,墻上“勿忘九一八”五個燙金大字提醒著黨員同志們,正視歷史,、以史為鑒,,傳承抗戰(zhàn)精神,不斷砥礪前進,。
時間的鐘不停擺,,長春三天的實踐行程在同學們的不舍中匆匆結束。應化所老一輩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熱情,,他們的拳拳愛國心和雄雄報國志,,暖化了長春的鵝毛大雪,溫暖了北國的寒冬,。在他們身上,,化院同學們看到難以名狀的深情,溫暖而堅定,,深沉而堅固,。人們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如果一定要形容,那么這種深情,,可能是一種忘我的堅持和奉獻,,一種超脫自我的家國情懷。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寒假社會實踐已經畫上圓滿的句號,,而我們也將循著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指引,,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走上漫漫的學習與科研之路,,為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