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草廟村來了大學生
發(fā)布日期:2013-09-09 閱讀次數:
――2013年材料學院赴河南省草廟村社會實踐實錄
供稿 黨委宣傳部 楊揚 材料學院 張博文 常云鵬 攝影 喻典
編者按:今年暑假期間,,我校材料學院“關注留守兒童”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洛陽市嵩縣紙房鄉(xiāng)草廟村開展了為期十五天的社會調研活動,。半個月以來,,實踐團成員們克服重重困難與阻礙,對草廟村進行了全面調研,,并著重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探索了草廟村在發(fā)展上所面臨的問題,提高了“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實踐活動的高度、寬度和廣度,。黨委宣傳部攜大學生記者團學生記者跟隨材料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草廟村進行采訪,,用文字與影像記錄了實踐團成員在調研實踐中的心路歷程。
從北京到洛陽,,從洛陽到嵩縣,,再從嵩縣到草廟村。
看著繁華的街景逐漸被鄉(xiāng)鎮(zhèn)的土路所代替時,,卓建成的心里開始有些不安,。特別是當汽車行駛在僅五米寬的山路,險些與對面來的貨車相撞時,,他更是嚇得臉色蒼白,。這個從小在福建沿海城市長大的18歲男生,還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遠行,。他還隱隱記得自己在報名參加實踐團時,,母親對他的勸阻:“咱們家就你一個男孩子,你平時健健康康的就行了,,沒事不要瞎跑,,做什么公益活動啊,幾個大學生跑出去多危險??!”
可是,這一切都阻擋不了慈善的心,。
2013年的夏天,,卓建成毅然背起了行囊,和他的十個伙伴來到了河南省嵩縣紙房鄉(xiāng)草廟村,,在這里,,他和同伴們開始了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
“這里的螢火蟲真亮啊”
來到草廟村的第一個晚上,,全村停電,。
留守阿舅韓延昭為了迎接實踐團的成員們,事先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到縣城里為同學們購置了新的涼席,、被褥和電扇,可是他萬萬沒有料到下午突如其來的暴雨令村里的電線桿倒了,,全村都沒有電,。
同學們在吃晚飯時,阿舅消失了,。一個小時后,,他帶著一箱啤酒和一捆蠟燭回到了住處,。晚飯過后,點起蠟燭,,同學們和阿舅圍坐在一起暢談,。暗夜中,火苗一閃一閃,,一只又一只飛蛾撲向火苗,。只見一只飛蛾穿過火苗,落了下來,,掉在了桌子上,。這一幕令卓建成看呆了,以往只聽過“飛蛾撲火”這個成語,,而這一次他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卻只覺得頭皮發(fā)麻。在他發(fā)愣時,,身邊的朋友用胳膊撞了下他,,提醒他注意看周邊的螢火蟲。古人云:“螢燭末光,,增輝日月”,,螢火蟲發(fā)出的光,微小但并不渺小,,它點亮自己的燈,,沖破黑暗的束縛??粗灮鹣x星星點點地移動,,卓建成心中詩情蕩漾。
作為一個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這一天,他對自然界的生命有了新的發(fā)現與感悟,。
然而正當他沉醉在對螢火蟲的觀賞時,,田間地頭的一些小生物也悄然地爬到了他的身上,他開始不停地驅趕,,不停地抓撓,。更甚者,他一想到今天晚上要和三個男生一起睡在村里土坯房的土坑上時,,他更是皺了皺眉頭,。
這就是來草廟的第一天,喝的是水管里的泉水,,住的是農家的土坯房,,吃的是隨手摘下的樹葉煮的綠粥,。卓建成對自己未來的實踐生活不禁有些小失落。
朱振樂:風鈴的歌
第二天的晨起時,,郭天佑隱約聽到了風鈴的聲音,。
起來時,他才發(fā)現昨天喝完的啤酒瓶子已經被阿舅用線吊起,,錯落有致地掛在了門口的樹上,。風吹過,翠綠色的瓶子相互撞擊,,發(fā)出輕脆的聲響,,仿佛一曲風鈴的協(xié)奏曲。
原來詩意恪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有一顆向往真善美的詩心,,無論你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偏遠的鄉(xiāng)村,你都是生活的詩人,。
吃完早餐,,郭天佑和五個隊員一起前去回訪留守兒童朱振樂。朱振樂的家在村里的一個山角下,,周圍居住的都是朱家的親戚,。朱振樂十二歲時,父母離異,;十三歲時,,父親因為肺塵去逝。目前,,朱振樂和大伯大嬸在一起生活,,在學習之余他還要照顧久病在床的爺爺——這樣的經歷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相當不幸的,。
面對我們的鏡頭,,朱振樂有些害羞,不喜歡說話,,只是一直傻傻地笑,。他穿著一件洗得有點發(fā)黃的上衣,拘謹地坐在自家門前,,仿佛不是外人來他家做客,,而是他去別人家做客似的。他指著家門口倒掉的大樹,,喃喃地說:“昨天下大雨,,把房子給砸了,進不去了,。”樸實的臉上微露愁容,。
朱振樂很少有新衣服,,他一般都是穿父輩們穿過的舊衣服,所以他身上的衣服總是顯得有些寬大,。當有同學表示要給朱振樂買衣服時,,大伯在旁邊插話了:“不要買好看的,要買結實的”,。
十四歲的朱振樂去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離家十二公里外的紙房鄉(xiāng),。他目前正在紙房鄉(xiāng)上初中,每周回家一次,,其余時間都住在學校里,。紙房鄉(xiāng)中學宿舍的居住條件十分緊張,每張單人床一般要睡兩個初中生——你家拿來的被子當褥子,,我家拿來的被子咱倆再合蓋,。最令人驚奇的是,上鋪和下鋪居然一樣,,這就意味著每張上下床一共要睡四個人,。朱振樂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度過了一個個求學之日。然而,,他對遠方有著無限的向往和憧憬,。
我們問他:“你以后還想留在草廟村嗎?”
他想都沒想,,說:“不想,。”
“為什么呢?”
“因為這里什么也沒有,。”
“那你想去哪里呢,?”
“我想去北京。”
“為什么,?”
“因為北京啥都有,。”
簡單的對話,卻讓每個團員無限心酸,。
當我們就要離開時,,朱振樂的二媽抱著自家的小孫子出來了,可愛的小孩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
這個小孩只有九個月大,但是父母在半年前就都去蘇州打工了,。也就是說,,在小孩來到這個世界后,它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少之甚少,。
那一刻,,郭天佑的心中微微一顫,。他不禁想:“是什么樣的誘惑讓父母能夠忍心扔下嗷嗷待哺的嬰孩,只身前往他方,?”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小孩,是我們在草廟村遇到的最小的“留守兒童”,。
張晨曦:晨光之熹微
張晨曦是一個有靈氣的女孩,,任何一個見到她的人,都會被她眼中閃現的光打動,。常美琳也不例外,。
在她看到張晨曦第一眼時,就被她眼里的光吸引了,。
然而晨曦的家除了有破舊的家具和凌亂的衣服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無所有。走進張晨曦家的那一刻,,在城市里土生土長的常美琳才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是“家徒四壁”,。
可是這依然沒有影響常美琳對張晨曦的關注。張晨曦永遠穿著自己最漂亮的花裙子坐在桌邊認真地學習,,還不時地教育年僅七歲的妹妹要好好學習,。晨曦告訴常美琳,她喜歡畫畫,,她長大以后要畫好多好多的畫,,她還要當畫家。
甜甜的笑容掛在晨曦的臉上,,印在美琳的心里,。美琳差點忘記了這是一個長期處于留守狀態(tài)、卻還要照顧妹妹衣食起居的小姑娘,;差點忘記了母親已經永遠離開晨曦,、晨露兩姐妹的現實遭遇;甚至差點忘記了晨曦的身份——一個留守兒童——一個需要她幫助和關懷的對象,。
張晨曦(右)和妹妹晨露在玩芭比娃娃
張晨曦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是上海,。那次遠行是韓延昭老師帶她去的,她最大的收獲就是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這是韓老師送給她的禮物,?;貋硪院蟪筷囟忌岵坏媚贸鰜砗屯閭円黄鹜妫墒怯幸惶靺s被淘氣的表哥意外弄壞了,,這讓晨曦傷心了很久,。
一個芭比娃娃激起了常美琳的千萬種思緒。很多女孩小時候都想擁有一個芭比娃娃,幻想著有一天能有一件像芭比娃娃那樣美麗的衣服,,幻想著有一天能有芭比娃娃那樣美麗的長發(fā),,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像芭比娃娃那樣閃耀。
張晨曦也一樣,,生活雖然清苦,,但她的內心依然住著一個小公主,堅強而獨立,,美麗而高貴,。
接下來幾天,在空閑時常美琳和同學們就會過來陪晨曦,、晨露兩姐妹一起畫了畫,,一起玩芭比娃娃。美琳看著姐妹倆快樂的笑臉,,心里一陣酸痛,,她真的無法想象,當爸爸去杭州打工時家里只剩下兩個小姑娘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景象,,那該是多么的冷清和凄涼?。?br />
可是這種苦澀的滋味,,孩子們能懂么,?
著名詩人陶淵明在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中寫道“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曦”和“熹”,,一字之差,但都是光明之意,。意思是說,,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只覺得遺憾晨光朦朧天不亮,。我想,,陶淵明在趕路時都會害怕因為光線不足而看到前行的道路,那我們面前的這個僅有九歲的小女孩,,在經歷了如此多人生變故后,,會不會也害怕未來的人生之路呢?
又或許,,她才是命運的強者,。
遠方除了遙遠,是否一無所有,?
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的孤獨。
這是海子的理解,。
然而海子沒有料到,在他離世二十年后,,一大批農民兄弟開始相繼告別親人,,離開故土,奔向遠方,,奔向夢想,。
匆匆,又匆匆,。
農民兄弟為現代城市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心力和血汗,。他們來到了陌生的城市,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忍受著最惡劣的環(huán)境,,拿著最低廉的薪水,甚至放棄著每一個與家人團聚相處的日夜,,為的只是能夠給子女帶來更好的生活,。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他們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可是他們卻是龐大城市機器上最必不可少的一個部件,。
或許沒有理解,沒有關愛,,更或許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可是他們也在城市森林里頑強地堅持著,打拼著,,奮斗著,,為的都是家鄉(xiāng)的子女,為的都是祖國的下一代,。
然而,,當我們把鏡頭對準他們的故土,對準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鄉(xiāng)村田野,,對準他們摯愛的孩童時,,我們卻有了驚人的發(fā)現。以草廟村為例,,這里沒有大學生村官,,沒有政府扶植企業(yè),甚至沒有像樣的小學教育,,小學教師平均年齡52歲,,最高年齡67歲,最低年齡43歲。據村計劃生育調查,,周邊五村現有小學學生156人,,七歲以下兒童173人,學前兒童人數比在校學生還多,,但是草廟幼兒園現有幼兒60余人,,實際接收率不足三分之一,這也意味著大部分草廟村的孩子面臨著失學或者輟學的慘況,。更令人震驚的是,,過去五年中,從草廟村走出的大部分孩子在初中畢業(yè)后就選擇外出到縣城或者省城打工,。在這里,,能夠考上高中甚至大學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微乎其微,。在有些村里人看來,,上大學還不如出去打工呢。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村民們固執(zhí)地盲信“讀書無用論”,,在他們看來,,賺錢才是王道,才是改變現實處境最好的方式,。
這就是我們直面的鄉(xiāng)村教育,,但是總有一些年輕人有志去變革。我不禁想起一個故事,,2000年,,安徽利辛縣大專畢業(yè)的當地青年楊華和法律系畢業(yè)生殷永純,以及殷永純的朋友,、河北理工大學畢業(yè)生趙志雄三個人一起在利辛當地創(chuàng)辦了復興學校,。從2000年1月開始,在這所破舊的鄉(xiāng)村學校,,先后有30多位來自大城市的民間志愿者,,放棄了安逸的城市生活,來做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從無到有地辦起一所鄉(xiāng)村中學,。這些全都是大學畢業(yè)生的城市志愿者,每月只拿200元生活補助,,一呆就是一年甚至幾年,。他們的所作所為,只為了一個理想:中國要想進步,,就必須切實從改革教育做起,。他們希望利用城市里大量的慈善資金,,召集有志青年,把青春與才能“空降”到最需要的窮困鄉(xiāng)村,,一步步改變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困境,。然而現實總是困難重重,2003年3月底,,最后一批志愿者撤離了復興學校,。這場曾鼓舞人心的教育改革實驗也歸于沉寂。
在草廟村小學的門口,,望著空空如也的操場,我和同學們回味著這個事例,,思考著中國的鄉(xiāng)村教育何去何從,,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出路。我們相信,,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可是又有誰能夠邁出改革的第一步。
在草廟村的這十幾天里,,思考和討論一直伴隨著每一個年輕人,。作為九零后的新一批大學生,他們關注中國當下的現實境況,,關注新一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發(fā)展與走向,,他們關注中國鄉(xiāng)村的建設和面臨的難題,他們更關注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現實困境,,更關注每一個祖國花朵的前途與命運,。作為經濟學的學生,在草廟村生活的兩周時間里,,卓建成和常美琳調查了村子里的經濟現狀,,他們先后采訪了村支書、村主任及村里各類養(yǎng)殖戶,。在他們的實踐手記里,,卓建成寫道:“所到之處,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都見不到幾個年輕人,,沒人就沒辦法建設村子。”的確,,目前草廟村勞動力嚴重外流,,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過分析,,兩位同學認為只要加大招商引資,,就可以辦成很多事,,比如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修建進村道路等,。在兩個學生看來,,只要有了大型的養(yǎng)殖場和工廠,就能更好地促進勞動力就業(yè),,而只有收入提升了,,才能將更多的勞動力留在村子里建設,這樣更多的留守兒童也能夠回歸父母相伴左右的幸福生活,。
阿舅的堅持與夢想
說起留守阿舅韓延昭,,草廟村的每一個人都贊不絕口。
2008年,,洛陽師范畢業(yè)的韓延昭辭掉市區(qū)的工作,,回到嵩縣老家。父親韓潤堂在草廟學校任教,,由于積勞成疾,,韓潤堂病倒了。韓延昭接替了父親的班,,成了草廟學校五年級的代課教師,。
半年過去了,韓潤堂在身體恢復后開始上班,,韓延昭被調到學前班授課,。最初,韓延昭的想法很簡單,,他認為學前班無非就是給學齡前的孩子們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場所,,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可以玩、可以學習,,有書看,。可時間長了,,每每到放寒暑假的時候,,韓延昭就發(fā)現好多孩子常常整日在村路上游蕩,無事可干還不安全,。再仔細打聽,,他才知道好多孩子的家長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父母雙雙不在家,。
為了給這些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找一個安全的玩耍場所,,韓老師特意拿出自己的積蓄,租下學校里空閑的一座二層小樓,,買了幾個籃球,、幾套積木,,供孩子們玩耍。接著,,為了讓孩子們能多學點知識,,他又添置了電視機、影碟機和一大堆光碟,。再后來,,他又拿出幾千元錢,買了一臺組裝的電腦,。因為有些孩子說特別想爸爸媽媽,,有了電腦就可以和遠方的父母通過視頻說說話。
孩子眼里的韓老師,,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能,。從舞蹈到美術到文化課,他什么都能教,;從吃喝到游戲到閱讀,他什么都在管,。我想,,對于大山里的孩子來說,韓延昭不僅是老師,,更是他們的親人和恩人,。
2009年,“希望留守之家”正式在草廟學校成立,。這個時候,,“留守之家”里又添了一臺洗衣機、一套廚房設備和一輛舊面包車,。韓延昭已經成了附近幾個村莊上百個留守兒童的“保姆”,,為孩子們洗衣和做飯、接送離學校遠的孩子,,都成了“留守之家”的“服務項目”,。
有一次到洛陽參加同學聚會,一個同學跟韓延昭開玩笑地說:“你好好的老師不做,,居然到幼兒園里當阿舅去了,!”在洛陽話里,“阿舅”就是和阿姨的意思很類似,,指的是照顧孩子的“男保姆”,。一句小小的嘲諷讓韓延昭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他決定以“留守阿舅”作為自己的網名,。2009年,,韓延昭以“留守阿舅”為名開通了博客,,記錄“留守之家”的每一步發(fā)展和自己對留守兒童的思考。
慢慢地,,韓延昭的“留守之家”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他陸續(xù)接到一些陌生的電話,打聽“留守之家”的孩子們還缺啥,,需要他們幫什么忙,。書包、文具,、圖書,、籃球、衣服……各種各樣的東西,,從不同的寄件地址發(fā)出,,源源不斷地寄到“留守之家”來。
有一次,,一張匯物單輾轉幾個月才到了韓延昭的手里,。為什么會那么久呢?因為當時村里已經不下百人看過那張單子了,。不僅因為那張單子當時是一個演藝界的明星寄過來的,,更讓山里鄉(xiāng)民震驚的是,這張匯款單的郵寄地址居然是“中華民國”——這個只在電視劇里看到過的名字,。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個美籍華人老太太在旅游過程中無意中知道了“留守之家”?;貒?,這個老太太給韓延昭郵寄了一些玩具和文具。因為特殊原因,,這些物資不能直接從美國郵寄到中國,,為此物資中轉了數個國家,最后才到達韓老師的手里,。當韓老師看到包裹的時候,,他感到特別不可思議,且不說里面東西的價值如何,,僅僅是匯物單上三百多美元的郵費就讓他很震驚,。
這些來自陌生人的善意給了韓延昭巨大的鼓舞和感召,更激發(fā)了他將慈善帶來做到底的決心,。韓延昭為了“留守之家”的發(fā)展和壯大付出了巨大了心力,,為了籌建這個項目,他不僅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積蓄,,甚至負債三萬之多,。村里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的想法,,有些人甚至會在背地里說“延昭這個人真傻”。當我們和韓老師的愛人談起這些時,,她淡淡地看了看懷中剛剛半歲的兒子,,默默地說:“他的事,我從來都不管,。”在父母和家人看來,,正當壯年的韓延昭也應該和村里的其他年輕人一樣走出大山,去城市里賺錢養(yǎng)家,,為妻兒提供更富足的生活,,可是他卻選擇了留下來。在我們的訪談中,,韓老師一再跟我們講:“也許以后我也會離開,,但是我希望因為我的堅持,留守兒童的現狀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問天問大地 也問問我自己
十幾天的調研生活,,讓實踐團的同學們收獲更多的,或許應該是精神洗禮了,。
20歲的年紀應該去做什么,?應該有怎樣的夢想和規(guī)劃?這些問題縈繞在每個青年人的頭腦里,。
來草廟村的第一天,是常美琳二十歲的生日,。當同班同學卓建成抱著一個從洛陽買來的大蛋糕步入韓老師家時,,她的心里充滿了期待。當她打開蛋糕,,發(fā)現因為高溫和顛簸,,奶油蛋糕已經融化得失去了形狀,然而周圍的留守兒童看到蛋糕時,,眼睛里依然放射出了久違的渴望的光芒,。
常美琳突然很感謝自己的這個生日,因為蛋糕給農村的孩子們帶來了不盡的甜蜜和溫暖,。當天晚上,,她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20歲,意味著成長,,更加意味著責任,。”
對于這些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十幾天的農村生活足以成為他們生命中絕無僅有的經歷,,有些人甚至坦言她們習慣了很多自己曾經以為會永遠不會習慣的事情,。男生們習慣了在農村的河塘里“天浴”,,女生也習慣了只洗涼水澡;他們都習慣了村里各種各樣的爬蟲,,從最初的尖叫到恐慌,,再到淡然接受;更讓他習慣的是,,每晚和隊友們一起睡在農村的土坑上,,談著人生,聊著理想,,伴著昆蟲的鳴奏安然入睡,。
十幾天實踐已經結束,但這些年輕人在精神上的成長才剛剛開始,。
在草廟村的日子里,,他們目睹了十多個留守家庭背后的無奈與復雜,他們也洞察了中國一個社會階級的矛盾與辛酸,。
七月八日進村的時候,,司機師傅得意地告訴我們:“嵩縣這個地方產金子,特別好,,特別純,。”可是,這些金子又是怎么煉出來的呢,?韓延昭老師告訴我們,,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將劇毒的化學藥品噴在含有金礦的山林上,農藥所到之處,,草木完全荒蕪,。借著雨水的沖刷,含有金分子的水注入河流,,商人再收集這些泛黃的河水,,用來冶金。是的,,收集來的金子是黃澄澄的,,但是周圍的森林和河流都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應該如何兩全,,這個問題引起了實踐團每個成員的深思,。
當然,更讓同學們擔憂的是中國農村教育的未來,。目前在草廟村,,稍微有些能力的村民都會盡力在縣城買房,供自己的子女到嵩縣讀書、接受教育,。那么這樣的現狀持續(xù)幾年,,草廟小學還會不會存在呢?關于這些問題,,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事實上,面對留守兒童的這一社會問題,,這些大學生們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他們希望幫助當地農村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吸引一大批壯勞力留在農村,,建設家鄉(xiāng),,服務家鄉(xiāng),這樣農民不僅能賺錢養(yǎng)家,,還能在親情上哺育下一代,。可是,,每一個農村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建設項目,?在人口素質普遍偏低的鄉(xiāng)村社會,又應該如何把全村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共同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
又或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已經超出了這些九零后孩子們的能力范圍,。他們不僅爭議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更在積極思考自己能為他人做些什么,,能為中國社會做些什么,。從他們探索的表情和激烈的爭吵中,我看到了他們對中國現狀的關心,,更看到了他們對下一代兒童的幫助與扶持,;我感受到了他們肩上擔當的責任和使命,,更感受到了他們心中原始的熱忱與善良,。
正是這種無私的愛,這種發(fā)自內心的熱情和善良,,讓我又一次看到了中國未來新的希望,。
時光匆匆。
半個月前,,他們興沖沖地來到草廟村,,懷著無限的期待;半個月后,他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草廟村,,心中滿是留戀,。這次的實踐活動,同學們希望通過實際行動為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帶來更多關注的目光,,希望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這里的孩子們快樂地成長,、成才。
或許他們不能彌補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空缺,,也不能長期在孩子們身邊帶給他們關愛和支持,,但是他們愿意向孩子們伸出溫暖的雙手,愿意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一起重溫童年的美好。
孩子們的路還很長,,實踐團員們希望:孩子們的未來不僅有彩虹,,還有父母家人們最溫暖、最親切的笑臉,。
(審核:張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