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晨:延安,,我在自然科學院讀書
——迎接建校80周年“北理故事”系列報道之一
發(fā)布日期:2020-05-29 供稿:黨委宣傳部 姜曼 編輯:姜曼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shù):
【編者按】2018年,為搶救,、挖掘寶貴的校史資料,,在學校黨委領導下,黨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力量,,啟動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由圖書館具體實施。兩年多來,,采集工程共記錄保存80位離退休教職工口述史資料15058分鐘,,形成文字資料160萬字。為迎接建校80周年,,黨委宣傳部,、圖書館結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劃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報道,。希望廣大師生校友能從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2020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將迎來80華誕。八十春秋過往,,華章歲月流淌,。讓我們傾聽難忘的“北理故事”,回首那奮進的足跡,。
“北理故事”講述者:趙曉晨
自然科學院校友,、中國建筑學會工程師
1939年初,抗日戰(zhàn)爭開始進入相持階段,。同年5月,,“中共中央為促進邊區(qū)工業(yè)生產(chǎn)的進步和保證經(jīng)濟建設的成功,決定在延安創(chuàng)辦了自然科學研究院,?!?/p>
1940年,在抗日戰(zhàn)爭極為困難的時期,,黨中央高瞻遠矚,,為了“培養(yǎng)抗戰(zhàn)建國的技術干部和專門技術人才”,決定在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自然科學院,,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并于同年5月發(fā)布招生啟事,,9月正式開學,。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先后擔任校長,。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院的成立,,開創(chuàng)了我黨領導和組織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在這一時期,學校共培養(yǎng)了李鵬,、葉選平,、彭士祿等500余名學員,為建設新中國輸送了一大批業(yè)務專家和領導骨干。不僅如此,,自然科學院師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例如發(fā)明馬蘭草造紙技術,、發(fā)現(xiàn)南泥灣,、大幅提高鹽產(chǎn)量等,直接服務于兵工和工業(yè)生產(chǎn),,解決了當時抗戰(zhàn)和邊區(qū)建設的急需,。
13歲,成為了自然科學院的學生
1940年,,自然科學院校舍遠景
1940年,,正在延安紡織廠做工的趙曉晨。聽說了自然科學院預備班招生的消息,,立刻決定去參加考試,。經(jīng)過考試,趙曉晨順利成為了自然科學院預備班的一員,?!?/p>
13歲的趙曉晨并不知道,參加了一次考試,,成為了自然科學院預科班的學生。這個舉動,,改變了他的一生,。
杜甫川邊的“窯洞大學”
趙曉晨進入預備班時,自然科學院在延安剛剛成立不久,,這所由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后來為黨領導的革命事業(yè)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通人、業(yè)務專家”,,為“抗戰(zhàn)建國”作出了杰出貢獻,,歷經(jīng)80年風雨歷程,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
趙曉晨至今還記得當年校園的樣子:“我們校園在杜甫川的溝口,,一出門就是一條小河,小河四季有水,。順著杜甫川一直往里走就是光華農(nóng)場,。”
那時,,趙曉晨和同學們都住在窯洞里,,睡大通鋪,一個人就有48厘米的寬度,,用趙曉晨的話來說,,“睡這樣的鋪絕對不會駝背”,。自然科學院的大學生活,每天作息都非常規(guī)律,,一大早就在起床號中醒來,,晚上在熄燈號中睡去,號聲嘹亮,,振奮人心,。
自然科學院的學生們吃的是延安特有的小米飯,由于教室,、宿舍都在半山腰,,每天三頓飯,都要下山去吃,。趙曉晨在同學中年紀比較小,,遇上下雨天,年紀大的同學會幫他打飯上來,。區(qū)別于趙曉晨在國統(tǒng)區(qū)時候的學習,,他對自然科學院的“互助組”制度特別有感觸,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上互幫互助蔚然成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條件艱苦,但是自然科學院在教學上卻嚴謹扎實,,培養(yǎng)人才一點也不含糊,。學院的基礎課主要選用當時國內著名大學的教材,例如開明的《英文》,、談明的《化學》,、達夫的《物理學》和克蘭威爾的《微積分》等。從最初的預備班到后來的中學部,,趙曉晨的學習一直不錯,,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學過的課程用的是什么課本、什么樣的講義,,課堂上大家怎樣一起討論問題,。
延安時期,自然科學院師生露天上課
趙曉晨回憶,,當時的學習條件很艱苦,,每人一個小凳子,一塊小木板,,小木板放在膝蓋上,,學習的時候,就用蘸水筆在草紙上寫字。
八十年后的今天,,趙曉晨依然記得當時自己用豆?jié){,、米湯改進草紙、制作“土墨水”的過程,。在他看來,,自己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就是在自然科學院時養(yǎng)成的,并且獲益終生,。
在這所延安城外,,杜甫川邊的“窯洞大學”里,趙曉晨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
從延安到北京,,做黨的“內行”干部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伴隨著國內革命形勢的變化,,趙曉晨隨著自然科學院師生,按照黨中央的部署,,離開延安開始向東北轉移,。后因為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師生們只好滯留華北,,先在河北張家口堅持辦學,,此后又冒著戰(zhàn)火,輾轉到了平山,、井陘。在此期間,,趙曉晨見證了自然科學院到晉察冀工專,,再到華北大學工學院的發(fā)展過程,親歷了學校發(fā)展歷程中最艱難的時期,。趙曉晨也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了學校的一名助教,。
遷京辦學后,學校在東皇城根校址的校舍(原中法大學教學樓)
1949年,,趙曉晨又跟隨著這所從延安走出的學校,,跟隨著黨中央,向北京進發(fā),,向新中國前進,。在跟隨學校遷入北京的過程中,趙曉晨還參與了接收中法大學和國立高等工業(yè)專科學校的工作,。此后不久,,因組織安排,趙曉晨離開了即將在北京擴大發(fā)展的華大工學院,,調任到企業(yè)部,,也就是建國后的重工業(yè)部去工作。
1988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1952年,,這所從延安走出的自然科學院,伴隨著建設新中國的火熱事業(yè),,更名為北京工業(yè)學院,。1988年,學校又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在趙曉晨看來是自然科學院最重要的傳統(tǒng),?! ?/p>
“我培養(yǎng)你們,都是博,,不是專,!”老院長徐特立的遠見卓識,讓趙曉晨至今仍欽佩不已,。徐老那時候就曾對他們說:“已經(jīng)預計到將來咱們一定掌握政權,,將來你們出去肯定是在工業(yè)技術部門干活,我怎么培養(yǎng)你們,?我不是讓你們當專家,,專家是以后的事,我培養(yǎng)你們都是內行”,?!蹦憧唇Y果正中下懷!”趙曉晨眼神和語氣堅定,,仿佛徐老言猶在耳,。
1986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中)和北京工業(yè)學院院長朱鶴孫(右),,共同為在我校中心花園落成的徐特立銅像揭幕,,該銅像由自然科學院校友和廣大師生共同發(fā)起倡議,經(jīng)中央批準后建立
我們的生活艱苦而又緊張,,
我們的革命熱情卻日益高漲,。
誰說我們沒有課堂,?
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課堂。
藍天是我們的屋頂,,
高山是我們的圍墻,。
我們的信心比泰山還穩(wěn)固,
我們的意志比鋼鐵還堅強,。
為了祖國的新生,,
為了民族的解放,
任何困難也不能把我們阻擋,。
——延安時期,,自然科學院師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
回望80載春秋,一代代北理工人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前行,,矢志強國。
面向未來,,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北理工人永遠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