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守正創(chuàng)新:回歸大學的根本
——訪國家教育咨詢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
發(fā)布日期:2015-08-21 供稿:中國高等教育 唐景莉 劉志敏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shù):
【編者按】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戰(zhàn)略部署,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黨委宣傳部特在【學習園地】中開設“他山之石”欄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與經驗,,以供我校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鑒。此次推薦刊載于《 的《守正創(chuàng)新:回歸大學的根本——訪國家教育咨詢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一文,。
——黨委宣傳部
“回歸”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回歸大學最本質的職能,回歸大學重視教學的傳統(tǒng),,回歸大學管理者對大學核心價值的堅守,。
•大學應當守正創(chuàng)新。當下,,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到,教學才是大學的真正使命與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從“理念—政策—組織”的角度,,還是通過“宏觀—中觀—微觀”的方式,這些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個共同點是,,注重“頂層設計”,,形成體系并相互銜接。
在商務印書館相繼出版《大學的聲音》,、《高職的前程》,、《大學的治理》和《大學的轉型》等大學系列訪談錄后,國家教育咨詢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于近期出版了《大學的根本》訪談錄,。在他看來,前四本關注大學宏觀層面,,第五本在于認真地探討一下人才培養(yǎng)這個看起來比較具體的話題,。
為什么要提出回歸大學的根本?黃達人認為,,“回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回歸大學最本質的職能,,也就是人才培養(yǎng)。二是回歸大學重視教學的傳統(tǒng),。三是回歸大學管理者對大學核心價值的堅守,。誠然,現(xiàn)代大學制度,、大學治理結構,、人事制度,、科學研究體制、社會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改革也很重要,。然而相比之下,,能對學生產生更直接、更本質影響的還是教學方面的改革,。
在開始訪談之前,,他專程到廈門大學拜訪潘懋元老先生。潘先生認為,,在好的大學,,講內涵建設也就是指課程體系建設。我們雖然沒有必要照搬歐美大學的制度,,但國外大學的課程體系是可以借鑒和研究的,。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黃達人重點訪問了十幾位國內一流大學的院長,,他們都曾在國內接受教育,,又到海外深造,并任教于國外高校,,然后又回到國內,,像“四個一”:施一公、饒毅,、錢穎一和陳十一等,。他還訪問了幾位對人才培養(yǎng)工作有深刻理解的大學校長,像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時任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時任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以及西北工業(yè)大學校長汪勁松,,請他們談談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理念以及他們在教學改革方面的做法,。
黃達人說,訪談下來,,大家有一個共識是:大學應當守正創(chuàng)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大學確實必須創(chuàng)新,。但大學更要“守正”,,要堅守大學的核心使命,堅守大學的核心價值,。當下,,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到,教學才是大學的真正使命與核心競爭力。
大學的根本是人才培養(yǎng)
問:黃校長,,厘清教學和科研的關系,,一直是教育界特別關注的話題。您選擇《大學的根本》作為訪談主題,,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答:大學當然要做科學研究,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究竟孰輕孰重,,見仁見智,。只要論了輕重,就都存在著將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的意味,。
澳門大學趙偉校長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計算機暨網絡系統(tǒng)分部主任,,關于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他給我講了這么一件事:曾有名牌大學的學者向他提出建議,,認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應該讓排名靠前的大學申請,,而不是每個學校都來分一杯羹。那位學者還聲稱,,讓名牌大學來承擔同樣的科研項目,,需要的成本一定比普通大學要低。在經過一番調查后,,趙偉校長向那位學者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使命不僅是支持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通過一視同仁地對所有學校提供支持,從而幫助他們培養(yǎng)人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也在對比中美大學后得出了結論:我們對美國著名大學在認識上有一個重大誤區(qū),,就是只關注其學術研究水平,,卻忽略了他們的本科教育,,而后者才是這些大學特別厲害的地方。
對研究型大學而言,,更加需要厘清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在這里,有必要對“研究型”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有人認為,,區(qū)分是否“研究型大學”的標準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因而提出要增加研究生的數(shù)量,。也有人認為,,研究型大學就是要把研究做好。然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在對比中美大學后得出的結論卻是:我們對美國著名大學在認識上有一個重大誤區(qū),,就是只關注其學術研究水平,卻忽略了他們的本科教育,而后者才是這些大學特別厲害的地方,。
所謂研究型大學,,是要將科研作為本科生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手段,也就是說,,科研是為人才培養(yǎng)服務的,。武漢大學副校長、時任測繪學院院長李建成認為,,研究型是要以科研帶動人才培養(yǎng),,把科研成果及時地滲透到教學當中。國家現(xiàn)在提出“萬眾創(chuàng)新”的口號,,體現(xiàn)在高等教育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我認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除了要經歷我們常說的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科研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表示,,下一步南大的一個工作重點是研究性教學,突出科學研究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支撐作用,,強調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人才的大學教學,。
學生才是大學存在的意義
問:去年,中山大學舉行90周年校慶,,校慶活動的宗旨之一是“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校友,。”我很欣賞這句話。作為中山大學老校長,,您怎樣看待這一校慶宗旨,?
答:我認為,這體現(xiàn)了大學的本質,,即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浙江日報》曾就大學的理想這個話題對我有過一次采訪,。大學為什么而存在,?大學的理想又是什么?這些關于大學最基本的問題,,在我做校長的十二年里卻很少有時間去考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感受到當初為學生做得還是太少,。后來我想,,學生才是大學存在的意義,,大學的理想就是要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大學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此,,我們在實施諸如拔尖人才計劃時,應該更加關注所有學生的成長,。南京大學原計算機系主任,、軟件學院院長陳道蓄就談起,“曾經有老師說,,在一流大學,,只要把100個學生中的前25個培養(yǎng)好就足以保證學校的聲譽了。”但是他認為,,無論什么樣的大學,,都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他們對于每個家庭而言就是100%,。”楊玉良校長也提到,,復旦大學對進入教育部“拔尖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學生,并沒有把他們獨立出來,,而是保留在原來的班級里,,只是增加了部分課程。
很多大學對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有統(tǒng)一的表述,,但我認為,,同時更要尊重學生的選擇,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南京大學提出“三三制”的教學改革計劃就是以因材施教為出發(fā)點的,,提出了“三個階段、三個方向”,。作為大學,,應該有更多的模塊供學生選擇,學生既可以從這個模塊畢業(yè),,也可以從另一個模塊畢業(yè),。不同模塊的差異性比較大,,學生可以選擇能發(fā)揚其長處的模塊,,找到適合自己的畢業(yè)通道。對此,,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做法是,,通過課程組合,形成一條條成才的路徑,,提供給學生,。
為什么要明確大學本質?我認為,這涉及到學校本位和教育本位的問題,。從學校本位出發(fā),,我們往往追求辦學上的成績,在乎量化指標,,關心大學的排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謂前25%的學生身上;但是從教育本位出發(fā),,才會真正地以學生為本,,關心每一個學生,重視教學,。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y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說,“在大學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重視學生,。見學生的時候,都特別不好意思,。”為此,,她花了很多時間在北大醫(yī)學部做教學上的改革,現(xiàn)在覺得可以坦然面對學生了,。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成一流大學的前提
問:目前,很多國內一流大學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南京大學就把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作為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基礎工程,。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本科教育?
答:我認為,,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是建設世界一流的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南京大學陳駿校長的觀點我就很認同,,他提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該有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能安下心來重視本科教育,從校長到教師都重教愛生,,大學就不會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歸大學之道,。”
時任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提到,,復旦大學這些年把重點從招生轉向校內培養(yǎng),。以前國內這些一流大學之間在生源的競爭上很激烈,甚至發(fā)生過摩擦,。而他認為,,實際上,對于學生水準和能力的劃分,,主要是看分數(shù)段,,同分數(shù)一段的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那么多學生進大學學習,,如果出來以后大多是個人物,,這才是大學的真本事。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也在反思,,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考到醫(yī)學院來,如果大學的教學和師資水平對不起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我們又何必把分數(shù)線拉高這么多,?經過幾年的思考和探索,上海交大醫(yī)學院提出的辦學理念就是“讓一批今天優(yōu)秀,、極具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能夠和不斷超越自己,。”
回歸大學的根本,在我看來,,現(xiàn)代大學面臨的選擇很多,,大學的管理者需要克服浮躁,平心靜氣地去面對大學這一最根本的使命,。
教學改革是一場攻堅戰(zhàn)
問: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涉及復雜的內部關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么?請問黃校長,,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教學改革是不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答:教學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深水區(qū),,既要觸動靈魂又要觸動利益,,教學改革依然是一場攻堅戰(zhàn)。
中國的大學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不重視教學的大學管理者應該是沒有的,,但是對教學改革,,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口號多行動少,,宏觀多微觀少。我認為,,我們還遠沒有達致真正重視教學的境界,。
即便是在我看來教學改革做得比較深入的南京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也是如此,。陳駿校長坦言,,“在南大,教學改革,,沒有十年二十年干不下來,,更不要指望三四年就能立竿見影”。時任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志義也告訴我,,目前改了300多門基礎課和專業(yè)核心課,,只占總數(shù)的10%-15%。
教學改革如此艱難,,我認為,,可能受制于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思維。大學的管理者往往被一些項目牽著鼻子走,,無法在校內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從而對于人才培養(yǎng)這樣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缺乏真正的動力。當然,,我們知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在當下的財政體制中,這樣做也是為了幫助高校更多地爭取資源,。但是我認為,,工程化、項目化,、碎片化,、數(shù)量化做法的實際成效并不理想。
二是需要我們審視大學管理者的自我定位,。我們總是說大學與政府不一樣,,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學的管理者其實也在做政績工程,,追求數(shù)據(jù)上的表現(xiàn),。對于教學、人才培養(yǎng)這些需要很長時間才有顯示度的工作,,顯然沒有傾注足夠多的精力,。作為大學的管理者,究竟要不要關注指標,?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時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十一認為,,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大學要有獨立于外界評論的氣度和從容,。
三是教師的自我革命,。任何教學改革,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都是沒有意義的,。教師尤其是大牌教授對于教學改革的成敗起決定性作用。教學改革,,必將觸及每一位教師,。蘭州大學原草地學院院長南志標說,要通過學科帶頭人才能推動課程體系的改革,。如果學科帶頭人不動,,是沒法推動教學改革的。這種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專業(yè)建設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上,。
我曾參與教育部學科發(fā)展與專業(yè)設置的一些工作,,一個體會是,在制定本科專業(yè)目錄時,,一些著名教授都會堅持保留自己的專業(yè),,他們把自己的專業(yè)看成是一個陣地。同樣,,在大學里,,在專業(yè)建設過程中,一些教師,,尤其大牌教授會認為自己的課是本專業(yè)的核心課,。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課不重要,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大學的學時數(shù)很難減下來的原因,。對此,,饒毅表示:“現(xiàn)代生物學的核心課程只有四門——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學好這四門核心課程,,現(xiàn)代生物學的框架就能基本掌握,。”作為一院之長,他甚至認為連自己研究的神經生物學都不應是必修,。陳十一談及當時在北大工學院所做的改革,,他說,對待教授,首先不能僅僅把改革的責任壓給他們,,而是要把改革的成果給大家分享,,這樣就比較容易得到教授們的支持。
關注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問:結合訪談,,您認為,,如何推進教學改革的開展,?
答:這些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個共同點是,,注重“頂層設計”,形成體系并相互銜接,。在推動教學改革時,,要關注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首先在校內形成人才培養(yǎng)定位的共識,,并根據(jù)這個定位匹配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應當著重指出的是,明確人才培養(yǎng)定位是大學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明確了人才培養(yǎng)定位,,像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體系等都可以圍繞定位來制定,。林建華校長就表示,,他在重慶大學和浙江大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厘清人才培養(yǎng)定位,然后根據(jù)這個定位,,全面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實施方案,。
第一,不同大學要有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就我訪問的情況來看,,國內一流大學普遍強調人才培養(yǎng)的“寬口徑、厚基礎,。”例如,,清華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是“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又如,,復旦大學在提出“堅持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自我管理,,培養(yǎng)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才”的培養(yǎng)定位以后,,全校開展通識教育,連專業(yè)課程都按照通識理念去設計,。再如,,南京大學在實行“三三制”改革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做出重大調整。過去,,南大一直致力于培養(yǎng)各個專業(yè)的專門人才,,后來則把這個目標改為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才。通過實施通識教育,,讓學生的眼光更寬,,將來能夠參與世界性的競爭,通識教育的課程就是圍繞這一目標而設計的,。而地方本科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比較強調通用專業(yè)的服務面向,。
第二,,不同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不同,方式也不同,。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不同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訪問了文,、理,、醫(yī)、工,、農等領域的學院院長,。他們作為本學科的代表,說出了很多自己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特點和做法,。以人文學科為例,,中山大學常務副書記、副校長陳春聲是歷史學教授,,曾擔任過九年人文學院院長,,他總結了人文學科的七個特點。特別是他認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實際上只對人文學科才適用,。他還就人文學科的特點打了個比方:“一個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里最沒用的東西,,數(shù)來數(shù)去可以說是墻上掛著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是家里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我想,,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討論得最起勁的,,恐怕還是齊白石畫的蝦。”因為人文學科的這些特點,,在人才培養(yǎng)上,,他提出,應該特別強調學術性閱讀,。
第三,,同一學科在不同大學的定位也不相同。例如,,傳統(tǒng)綜合型大學的工科就與傳統(tǒng)理工科大學的工科不同,。陳十一在訪談中提到了很多大學的一個共識,,也是一個趨勢,,即在現(xiàn)在文理基礎上建工科,與在傳統(tǒng)理工科大學的工科不同,,陳十一認為,,北大工科定位是貼在理科邊上的,貼在文科邊上的,,貼在醫(yī)科邊上,,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yōu)勢去提倡創(chuàng)新,加強基礎與能力的培養(yǎng),。他說,,“如果重復清華的工科,就是北大工科的失敗,。”因為工科定位的不同,,北大工學院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強調四種屬性:基礎性,、創(chuàng)新性,、綜合性、國際性,。
又如,,如何在傳統(tǒng)理工科大學里發(fā)展文科?張杰校長提出,,上海交通大學的文科發(fā)展,,方針有三條:一是要做問題導向的研究;二是要做實證研究,,發(fā)揮理工科優(yōu)勢,;三是要走國際化道路。他認為,交大文科發(fā)展的比較優(yōu)勢在于:文科發(fā)展起步晚,,沒有歷史負擔,,后發(fā)優(yōu)勢明顯;有一個可以依賴的理工科背景,,有利于形成問題導向研究的大科學思路,;有利于實現(xiàn)文理實質性交叉合作;有利于實現(xiàn)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轉型,;有利于構建一種崇尚創(chuàng)新的學術文化,。
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由此帶來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不同做法,。但我認為,,無論是哪種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都應該互相理解,,不要因為別人的定位不同而批評別人,。
第四,把課程體系建設作為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人認為課程體系建設是大學管理微觀層次的事,,沒有提高到學校戰(zhàn)略的角度。我認為,,對于課程體系的關注,,實際上是抓住了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針對課程過多的問題,,要改革課程體系,;針對課程講不深的問題,要鼓勵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上課,;在不同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切入點是不一樣的,不管切入點是通識課還是專業(yè)課,,兩者都是大學需要改革的對象,。
在課程體系建設里面,最重要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前,,很多高校在提完全學分制,根據(jù)李志義的說法,,學分制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學習,,包括自主選專業(yè)、自主選課程,、自主選老師,、自主選進度,,前提是供大于求,要在專業(yè),、課程,、老師和學習階段等數(shù)量上都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實施完全學分制才有意義,。我認為,,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主要的差距,恐怕就在于能否提供足夠多的高質量課程,。所謂內涵建設,,可能最重要的是課堂的數(shù)量和質量,說到底就是把每一門課的質量提高,。
有一種觀點認為,,現(xiàn)在的網絡課程,如慕課等,,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我認為,慕課的出現(xiàn),,的確對傳統(tǒng)課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帶了教學理念和手段上的革新,。但是我認為,,推廣慕課同時需要線下課程的配合。因此,,信息時代的到來,,反過來,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學改革可以從改變大學撥款體制和建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做起
問:我看到您有一個觀點:回歸大學的根本,,絕不意味著對現(xiàn)在所走道路的懷疑、徘徊甚至是后退,。中國的大學同樣可以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在教學改革方面,您認為當務之急從哪些事情抓起,?
答: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事情值得大家考慮,。
從外部來講,改變現(xiàn)有的大學撥款體制,。減少碎片化的競爭性項目評審,,匯總撥款總額,在總額內做預算,,采取分類總額的方式,,按人員,、共用、事業(yè)發(fā)展三大類,,整體撥給大學,,由大學進行統(tǒng)籌配置,同時要求大學建立起預算制度來進行對接,。
從大學內部來講,,要提高內控的水平和能力。內控制度體現(xiàn)在教學上,,就是建立起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前不久,我訪問了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和北師大香港浸會聯(lián)合國際學院等國內三所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他們的一個共性是對英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有著比較多的借鑒,他們普遍認為,,為什么英國大學的教育質量能夠得到保障,?是因為有一套體系在保障它。
在這方面,,我也參加了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一些工作,,對于目前在做的國內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有一些思考。我認為,,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應該堅持以高校作為教學質量的主體,。在進行本科教學質量審核評估時,與高校日常外部評估的側重點不同,,不宜過度關注高校教學的微觀環(huán)節(jié),,而是應該看學校是否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以及是否在發(fā)揮作用。我建議,,將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作為審核評估的重點,,這也是海外高校的通行做法。
?。ㄙY料來源:《中國高等教育》 2015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