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生物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北理工召開
發(fā)布日期:2021-12-28 供稿:外國語學院 汪昌松,、郭戈
編輯:王喆 審核:楊暉 閱讀次數(shù):12月25日至26日,,“第五屆生物語言學國際研討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會議由國際期刊《Biolinguistics》和《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編輯部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編輯部協(xié)辦。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致開幕詞,。他對與會專家學者長期以來對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明確了生物語言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的一致性,強調(diào)了生物語言學作為一門交叉前沿學科的價值,以及本次學科研討會在推進國內(nèi)生物語言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聯(lián)合主編文旭教授及《Biolinguistics》聯(lián)合主編、塞浦路斯大學Kleanthes Grohmann教授在開幕式上分別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胡建華教授從語言演化的角度出發(fā),,對《詩經(jīng)》中的“王于興師”和“王于出征”予以解讀。西南大學文旭教授從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出發(fā),,探討情感表達,、文化及生物之間的交互關系。西南大學杜世洪教授從認識論視角探討語言之音樂起源這一假設,,并基于哲學和生物學討論提供了系統(tǒng)論證,。匈牙利羅蘭大學 Ga?bor Gyo?ri 教授探討了語言的演化功能和認知語言學之間的交互關系。香港中文大學潘俊楠教授基于漢語,、法語,、韓語、日語,、越南語等語料對wh-量化詞進行了跨語言比較研究,,探討量化詞的允準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系統(tǒng)差異。塞浦路斯大學Kleanthes Grohman教授系統(tǒng)回顧了生物語言學的誕生及發(fā)展,。來自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0余名師生聆聽大會報告,。
除主旨演講外,來自國內(nèi)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師生就生物語言學諸多分支領域開展了25場小組報告和研討,,研究議題涵蓋語言發(fā)源與演化,、腦神經(jīng)認知、兒童語言習得,、中介語研究,、跨語言對比等,研究語言不僅包括不同歷史時期的漢語和其他方言,,還包括其他外國語言,。北理工生命學院助理教授全貞貞博士應邀參加本次會議并作報告,外國語學院多名師生進行小組報告并參與研討,。
閉幕式上,,杜世洪教授對生物語言學的基礎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與梳理,并對后續(xù)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本次生物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議題廣泛,兼具專業(yè)性與前沿性,、本土性與國際性,,對于推進國內(nèi)生物語言學的具體研究及學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