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做客北理工法學院“教授沙龍”
發(fā)布日期:2018-04-17 供稿:法學院 盧旭嬌 攝影:盧旭嬌
編輯:于璐 審核:張愛秀 閱讀次數(shù):4月13日中午,,北理工法學院在中心教學樓1429室舉辦了第十期“教授沙龍”,,本期沙龍邀請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王文華教授,,她進行了“法學教學中的‘中國問題,、世界眼光’探討”主題報告,。本期沙龍由法學院副院長于兆波主持,,法學院郭德忠老師、王國語等十余位教師到場參加,。
王文華從自身經(jīng)驗談起,,她的十年法官經(jīng)歷,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學習經(jīng)歷,,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十余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其對這個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王文華提出現(xiàn)在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中國問題,特別是要結合我國法治實踐去探討中國的真問題,,即除了書本,、網(wǎng)絡資源,我們需要盡可能參與我國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實踐,了解中國的“social context”,。另外就“世界眼光”的問題上,,要了解域外法律、學說,、司法判決,、司法制度運作等,尤其要增加對英美法系了解,、借鑒相對,。
她談到了在法學教學中“中國問題、世界眼光”面臨的挑戰(zhàn)與存在的問題,,一個是在教學內(nèi)容上將問題簡單化,;一個是在教學方法上對英美案例教學法的片面理解與盲目搬用;另外無論是講授中國法還是外國法,,對比較法,、本專業(yè)的中西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把握不夠。
她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認為即使講授中國法,,也應該盡量“旁征博引”兩大法系的立法、司法經(jīng)驗,、學說,;同時在用世界眼光看待和解決中國法學問題時,既要考慮其制度和學說的積極意義,,又要考慮我國的特定國情,、可能產(chǎn)生的副作用,不簡單地給學生推介,;另外要對判例法教學方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根據(jù)不同的學習階段來進行個性化處理,,本科應占較小比例,研究生教學課較多采用,。
法學院第十期“教授沙龍“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院多位教師表示王文華的這些觀點值得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和借鑒。本次沙龍增進了學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的友誼,,為兩院日后進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