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材料學院邀請美國UCLA教授做學術報告
發(fā)布日期:2017-01-10 供稿:李煜璟 攝影:白冰
編輯:趙汗青 審核:吳川 閱讀次數:
2017年1月5日上午,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與生物化學系段鑲鋒教授與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黃昱教授訪問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黨委書記張青山教授出席并主持了報告會,,出席本次報告的還有材料學院副院長吳川教授、院長助理張加濤教授,、曹傳寶教授,、鐘海政教授、陳棋教授以及材料學院的其他眾多老師,,此外,,來自生命學院的李春教授、化學與化工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博教授等也出席了報告會,。
張青山教授代表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對兩位教授的到訪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介紹了段鑲鋒教授與黃昱教授的學術經歷與成就。
段鑲鋒教授和黃昱教授分別做了題為“2D Materials, Heterostructures and Devi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和“Molecular Specificity Guided NanoCrystal Growth, Assembly and Catalysis”的學術報告。
段鑲鋒教授首先從半導體技術的發(fā)展出發(fā)指出技術革新對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提出二維材料的一些優(yōu)異性能可彌補目前主流硅材料的瓶頸,。隨后以石墨烯和二硫化鉬材料為例,提出了通過范德華作用力對材料進行有效集成的概念,,介紹了近年來其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的一些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工作,。同時段教授也介紹了課題組在新型納米器件結構設計,、二維材料在光電納米器件中的應用等方面做的創(chuàng)新成果,。整個報告過程中,段教授邏輯嚴謹,,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思路和成果,。
黃昱教授的報告同樣精彩。她首先提出將生物仿生方法運用到納米晶體形貌可控制備中的概念,,通過噬菌體展示技術篩選出與靶向材料表面甚至特定晶面有特異吸附作用的生物分子,,并利用篩選出的生物分子對納米晶的生長進行精確調控進而控制納米晶體的形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設計并合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劑,。此外,,黃昱教授進一步闡述通過組分和表面調控以獲得高活性的催化劑的方法和機理。黃昱又對該研究方向未來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進行了展望,,并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段,、黃兩位教授的到訪,,對北理工材料相關領域的國際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UCLA和北京理工大學的文化學術交流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附:段鑲鋒教授與黃昱教授簡歷
段鑲鋒教授目前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終身教授,。1997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后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2008年在美國Nanosys高科技公司工作,、是該公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歷任聯(lián)合技術顧問,、先進技術科學家,、先進技術高級科學家、先進技術部經理和首席科學家,。2008年被聘為UCLA助理教授,,2013年晉升為終身教授。到目前為止,,段鑲鋒教授先后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基金等多項重要課題,,已發(fā)表的論文,包括Nature 、Science,、Nature系列子刊等,,引用超過34000次。2011年3月2日,,湯森路透集團發(fā)布了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共有15位華人科學家入選,段鑲鋒教授全球排名第20位,,華人第7位,。
黃昱教授目前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教授。1999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3年博士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分別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開始在UCLA任助理教授,,目前為UCLA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加州納米研究所研究員,。黃昱教授的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Chem、JACS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fā)表,,引用超過30000次,。黃昱教授還獲得諸多學術獎勵,如世界100強的年輕創(chuàng)新者獎,、斯隆獎,、美國總統(tǒng)青年科技獎、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青年教授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創(chuàng)新獎和Kavli獎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