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外語學院邀請荷蘭萊頓大學鄭禮珊教授講學
發(fā)布日期:2016-12-26 供稿:外語學院 郭戈 攝影:易偉明
編輯:卞廣為 審核:李京廉 閱讀次數(shù):2016年12月11日至12月23日,應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形式語言學研究中心的邀請,,萊頓大學語言學系鄭禮珊教授來學院進行學術訪問,,并在中心教學樓515會議室舉辦了四場系列學術講座。北理工外語學院師生及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兄弟院校的師生一同聆聽了講座。講座由北理工外語學院院長李京廉教授主持,。
鄭禮珊教授的講座圍繞普通話和廣東話中表示原因的 wh -疑問句展開,。第一講簡要介紹普通話中“怎么”、“什么”以及廣東話中“點”,、“點解”,、“乜”作原因解讀的不同分布和釋義;第二講詳細分析表示原因的“怎么”和“點”與體標記,、情態(tài)動詞以及真實蘊含(actuality entailment)之間的關系與作用機制,;第三講闡釋“什么”和“乜”作原因解讀時的釋義來源及其句法本質(zhì);第四講在跨語言視角下考察“乜”和“怎么”,,指出它們類似于德語的 was 與荷蘭語的 wat ,,本質(zhì)上相當于 wh -感嘆句。
鄭禮珊教授的講座邏輯清晰,,論證充分,,她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縝密的邏輯思維也給在座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座過程中,,鄭禮珊教授就在座師生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并分享了自己關于文獻閱讀、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寶貴經(jīng)驗,。
訪問期間,,鄭禮珊教授還與北理工外語學院形式語言學研究中心成員進行了深入座談,對于中心建設以及中心成員的學術發(fā)展提供了專業(yè)的指導意見和建議,。此外,,鄭禮珊教授會同院長李京廉、黨委書記楊暉就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與萊頓大學語言學系的進一步交流合作廣泛交換意見,。雙方表示期待未來在聯(lián)合研究中心建設,、學生交換、教師交流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鄭禮珊教授簡介:
鄭禮珊教授,,現(xiàn)任荷蘭萊頓大學語言學系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為荷蘭皇家科學及人文學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鄭教授于199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師從生成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諾姆·喬姆斯基教授,。2000年至今在荷蘭萊頓大學從事語言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曾擔任萊頓大學語言學系主任、Glot International 期刊主編(1996-2003),。2005年協(xié)同創(chuàng)辦了萊頓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
鄭禮珊教授是國際知名生成語法學家,注重從語法理論,、田野調(diào)查和實驗研究三個角度探究語法問題,。鄭教授研究的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包括方言)和非洲班圖語。鄭禮珊教授研究成果豐碩,,在 wh-移位,、量化、量詞,、關系小句等方面尤為卓著,。其博士論文提出的“句類標示假說”認為所有語言都必須通過wh-移位或疑問語氣詞方式來標記wh疑問句,在學界產(chǎn)生極大影響,,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分享到: